-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改革2025-1-16
- SOLO分类视域下的地理问题链教学策略研究2025-1-16
- 指向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研究2025-1-16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探究式学习策略2025-1-16
- 从英语谚语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4-12-9
- 新工科视域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2024-12-9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代数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2024-12-9
- 高校大学生体育审美价值观: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2024-12-9
中传师德先锋|创新教学 潜心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中国传媒大学“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
杨盈昀老师和吕艳君老师
聆听她们用爱和责任奏出的师德乐章
杨盈昀——研精致思,情系中传
“这份荣誉既属于我,也属于我的学生”——谈及获得“师德先锋”这一荣誉称号,杨老师这样说道。任教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坚信老师和学生既是师生也是知心朋友。杨老师的做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也正是相互的陪伴和理解在杨老师二十多年的任教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
杨盈昀老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主任,教授,广播电视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智能视音频分析与处理领域。由她主持编著的书籍曾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发表的论文曾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论文类)一等奖。
保持热爱,守正创新
“从1987年来到北京广播学院,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待在中传主楼的五层”,杨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里见证着她从一名学生蜕变为桃李满园的教育工作者的历程。谈及与中传的不解之缘,杨老师的眼眶有些湿润,她真情流露道:“每每漫步在中传的校园,心中感慨油然而生,无论是这里的美丽景致,还是在这里度过的青春岁月,与小白杨们的一同成长,都让我十分感动。”
三十多年来,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对专业的坚定和热爱。采访杨老师的时候,她的办公桌上还摆着刚刚更新的教材和整理完的授课内容,她说,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从黑白电视到数字电视与超高清电视,从摄录编设备到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系统,每一个里程碑的成果都融入到了杨老师的教学中。站在学术探究前沿的她,不断地收集国内外的各种资料,并根据国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挖掘新的方向,为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电视行业瞬息万变,而杨老师以不变的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永葆当年的那一份热爱。
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比起出现在大众视野,我更喜欢潜心投入到纯粹的科学研究之中。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和蕴藏的潜能。我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引路人,在唤醒和激励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杨老师告诉记者,“纵然现在这个时代充满新奇的事物,我们也应该守住本分,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提及科研和写书,认真负责就是她的代名词。“一周七天每天都是工作日。”由她开设和教授的诸多课程如:数字电视制播技术、网络制播技术,还有明年即将开设的融合媒体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都是全国独创甚至是世界领先的前沿课程。课堂上,杨老师会一边讲解课程内容,一边用图片和实例清晰展示,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演播室内部的运转流程,为以后进入电视台演播室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每次上完杨老师的课,我们总能从中汲取到最先进的知识,了解到最前沿的技术,自身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杨老师一直在坚持写书,她坦言,收到读者的来信,知道自己的书可以为读者提供帮助,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亦师亦友,暖心相伴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被固化,而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杨老师和学生们在相处和交流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身兼数职的她几乎能记得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而这一细节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很多同学感到非常暖心。
谈及与学生们的亲密关系,她表示自己愿意也很高兴能够和学生们成为朋友,一起经历,认真倾听,共同见证。平日里,无论是转专业、择业困扰还是感情方面大大小小的问题 ,学生们都很愿意找她倾诉。作为杨老师的学生,张弛老师这样回忆道:“杨老师只做了我们96级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一年的班主任,但是即便只有一年,杨老师和我们的关系也特别好,我记得班里好多同学经常找她请教谈心。我已经毕业二十多年了,杨老师还记得多年前的学生,有几位同学的情况她比我还清楚,这让我很受感动。”
杨老师对待学生是满满的用心,而学生们对她也有着沉甸甸的爱意。工科学生虽然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语言,但他们对杨老师的喜爱和敬佩都是发自内心的。每到节假日,杨老师总会收到学生们用心准备的小礼物,从暖贴到折叠床,不一而足。礼物虽小,但情意深重。
吕艳君——创新教学,潜心育人
自1997年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吕艳君始终以一颗至纯至简的心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从教学楼到办公室,是她两点一线的工作轨迹。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工作轨迹,见证着这位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与奉献。
吕艳君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主任,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教学工作。课程项目研究成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初探》荣获2008年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不久前,吕艳君获“师德先锋”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她表现得十分谦虚:“我只是做好了我应该做好的事情。”
师德为本
“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的基本原则。”吕艳君认为,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和责任引导学生成长。而她也在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亲身示范着这一理念。
吕艳君总会及时解答回复学生们的疑惑。她对我们说:“在我的生活里,工作和休息没有明确的分界,只要是学生们给我发的微信或者邮件,我都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她的一位研究生去年参加北京市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临近交稿,夜里十二点左右发邮件给她,请求她帮忙审改,她连夜审阅订正。看到老师逐字逐句的修改意见,学生深受打动。
“认真”是吕艳君的为师之道。她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视野要宽广,但做事一定要踏实,点滴小事见成效,细节之处要认真。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认认真真完成日常学习中每一件事做起。吕艳君非常注重对学生这一品质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养成这一终身受益的习惯。
做一个简单的教书人
吕艳君从小就对教书感兴趣,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她望着门外若有所思地说:“当一名老师,只要简简单单地做好教书这件事情就好了。”而事实上,吕艳君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极为复杂、特殊的课程,覆盖在校大学生各个学期,具有教学题材的重大性、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性、教学周期超长性、教学规模超大性、教学课时分散性等特点,这使得该门课程组织实施非常难。从2006年开始,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负责人,她亲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我校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运行的每一环节。2018年7月,我校“形势与政策”课获批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建设项目,首次尝试“时政讲堂+SPOC课堂+课堂公众号”的课程运行模式。课程新模式运行初始,她从方案设计、团队组建、平台培训、外校调研等各个环节殚精竭虑、亲力亲为。有时开玩笑说“为此头发都秃了”。即便如此,因为参课人数多、涉及年级广、多学期开设等原因,新模式运行时还是出现了许多让教研团队始料未及的状况,吕艳君与团队老师有时凌晨一两点钟还在微信中商讨处理方法。面对学生和教育教学的新变化,吕艳君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反复请教技术人员,掌握平台运行的机理,以身作则。在现行的“时政讲座+SPOC慕课+课程公众号”有序、规范、完善的课程模式下,是吕艳君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的探索和付出。
吕艳君深知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理论与创新教学的融合发展中将思政内容推进同学们的生活中,只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正确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她说:“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不乏信息本身,而是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分析和解读。”
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她说,“科研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而科研的课题也应该来自于教学。”吕艳君认为,尤其作为一名公共课的老师,应该将科研和课程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严师益友,润物无声
吕艳君的学生们都评价她是一位“严师益友”。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雷雅琪回忆道,“毕业论文审查、答辩过程中,都会有同学开玩笑地说害怕吕老师点评我们的论文,担心被老师抓住痛脚”,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吕艳君学术水平和认真态度的肯定。而平日里的吕艳君温柔可亲,她似乎有着一股莫名的亲和力,能够让学生们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打开心扉,给予学生们理解和安慰。
吕老师一直被腰椎间盘突出所困扰。一次下课后,有同学察觉到了老师的不舒服后悄悄为老师让路。吕艳君提及此事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一个公共课的老师,学生给我一个关心的眼神、为我让个路就让我感动了。师生之间的默契有时并不需要言语来表达。”全心付出,不求回报成为了吕艳君身上最令人打动的优秀品质。
“我建议同学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唯有此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吕艳君在采访的最后一字一句认真地说出了这句话,它承载着吕艳君对同学们的真切期待和美好祝愿。
三尺宽讲台,笔书记春秋
杏花满桃李,用心匠者成
崇高师德是教师最好的自我礼赞
中传因德才兼备的教师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 上一篇:专业教学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2021/1/12
- 下一篇:“考”教学理念 “试”核心素养 2021/1/12